Jeremy Allaire 三次精準預見未來。第一次是在 1990 年,他在多數人尚未聽過「網際網路」的時候,就洞察到全球資訊網的變革潛力,這一見解促成了 ColdFusion 的誕生,也為他帶來數百萬美元收入。
第二次是在 2002 年,他預見未來任何人都能在全球輕鬆分發影音內容,無須依靠電視網路,這一願景促成了 Brightcove 的創立,並為他帶來數億美元收益。
第三次是在 2013 年,他發現加密貨幣有機會成為全新金融體系的基石,而這一賭注可能徹底改變貨幣的運作邏輯。
他主導創建的 USDC 穩定幣,每年處理數兆美元交易量,已成為連結傳統金融與加密經濟的重要橋樑。
身為總能洞察他人忽略趨勢的企業家,Allaire 仍不斷為未來打下基礎。
助記詞、鏈切換、錢包混亂——這些並不是什麼「功能」,而是障礙用戶體驗的阻礙。
NEAR 基金會正積極建構顛覆這一切的基礎設施。
他們支持那些讓 Web3 對所有人開放,不僅是開發者和加密原生用戶適用的工具與協議。
具體場景如下:
如果你已經受夠糟糕的用戶體驗妨礙產業普及,NEAR 正在努力扭轉現狀。
Jeremy Allaire 的室友當時做了不可思議的事。他在校資訊部門工作,替自己房間拉了網路。大多數人還以為「web」就是蜘蛛網時,Allaire 早已直視未來。
首次連上網路,他就感受到世界已截然不同。
他馬上意識到:「這將改變全世界。」這並不只是一般的大學生熱情。到 1993 年畢業時,網際網路已成為他「人生的核心熱情」。
這一切時機極為關鍵:那時 Allaire 開始用網路,比 Netscape、Yahoo 甚至「cyberspace」普及還早,已觸碰到人類新時代的邊界。
但這場變革的根源更早。
13 歲的 Jeremy 向父母要求「借我 5000 美元來做棒球卡交易事業」。父親 Jim 是心理學家,母親 Barb 是新聞編輯,都懂人性和資訊。但 Jeremy 想用這筆不小的資金開始「卡片買賣」。
其他孩子收集卡片只是遊戲,Jeremy 卻看到市場錯配、價格波動與套利機會。
他成功讓父母投資翻倍。
Jeremy 遇到難題:多數人對網路完全沒概念。他於是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Global Internet Horizons 成立,為媒體出版產業提供網路諮詢。但顧問工作改變不了世局。
他們用 J.J. 的 18000 美元存款成立 Allaire Corporation,押上全部資產。
J.J. 負責技術,Jeremy 負責市場。那是 1995 年——Netscape 尚未主導瀏覽器市場,企業還沒意識到「網路等於金錢」的道理。
ColdFusion上市後徹底顛覆市場,它讓靜態網頁變身為能連結資料庫、管理用戶、處理交易的互動型應用。
MySpace、Target、玩具反斗城、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英特爾等企業不須大規模開發團隊,就能建置動態網站。ColdFusion 由此成為電商中心、內容管理基石,也是網路泡沫時代的引擎。
公司由明尼蘇達州 12 人團隊創立,不久即達成獲利。
他們發現網路發展遠超預期,立即改往波士頓,並從 Polaris Ventures 拿到首筆 250 萬美元投資。
未能進入矽谷,被嫌「太小」,改至波士頓,結果反而因當地技術氛圍與人才受益,無須卷入矽谷的競爭和內耗。
公司年營收從 1996 年略高於 100 萬美元躍升至 2000 年約 1.2 億美元,員工逾 700 人,業務橫跨北美、歐洲、亞洲和澳洲。1999 年 1 月公司以網路軟體早期巨擘身分那斯達克上市,證明網路絕不僅僅是炒作。
2001 年 3 月,電話響起,重大抉擇來臨。
Macromedia 開出 3600 萬美元收購邀約。
當時 29 歲的 Jeremy 正邁向頂峰。
他答應了,兄弟兩人出售 Allaire Corporation,Jeremy 出任 Macromedia CTO,J.J. 則離開科技圈尋求新人生。
2002 年,Jeremy Allaire 帶著顛覆性構想走進 Macromedia 會議室。
身為 CTO,他非常清楚 Flash 技術的影響力——98% 電腦裝設 Flash,寬頻普及即將來臨,所有條件都已具備。
他提出 Project Vista——在任何網站實現影音錄製、上傳、發布的系統,每個人都能成為主播,直達全球用戶。
若說當時有 YouTube,其實 Google 都還沒認知到影音平台的價值。
管理層雖然認真傾聽,但最終否決了這個專案。
Jeremy 親眼見證公司錯失媒體新世代。曾為世界帶來 Flash 的公司,這次卻放棄了線上影音的藍海。
2003 年 2 月,Jeremy 選擇離開 Macromedia。
同事們都認為他「瘋了」——大企業 CTO、高薪要職、主控核心產品,何必離開?
但他已看見未來,而 Macromedia 沒有變革的野心。
Jeremy 隨後加入 General Catalyst 擔任駐場創業家。他花整整一年研究市場,布局新局,直到電視產業變革契機到來。
2004 年,他共同創辦 Brightcove,目標是「讓獨立影音創作者直接觸及消費者,跳過電視台及頻道限制」。
這一次,他選擇「直接拿創投資金,快速擴張」。挑戰電視圈必須資金雄厚且有內容合作資源。
公司使命反映他對網路民主力量的新認識。業務擴展驗證他的趨勢觀察。無法承擔電視製作成本的內容創作者有了全球發行管道,獨立電影人也不必向巨頭低頭。
2012 年,Brightcove 成功上市,估值 2.9 億美元,Jeremy 持股 7.1%。
Brightcove 徹底改變了線上影音分發格局,但獲得巨大成功後,2013 年 Jeremy 卸任 CEO、轉任董事長。
為何再次離開?因為他又預感到下個巨大改變即將來臨。
2013 年,Jeremy Allaire 再次全神貫注於電腦,彷彿回到 23 年前的那間寢室。
他開始關注比特幣。
2008 年金融危機促使他反思傳統銀行業。雷曼兄弟倒閉、貝爾斯登消失……全球金融體系幾乎崩壞,Jeremy 開始尋找新解方。
初次接觸比特幣時,他感到強烈熟悉。他向《Fortune》雜誌 表示:「我對數位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的第一印象就像網際網路初期一樣。我們正在打造一個夠強大、能改變世界的底層技術。」
他形容比特幣是「全球貨幣管道系統」,作用如同 HTTP 之於網路。
2013 年 10 月,Jeremy 與 Sean Neville 創立 Circle。
目標是建立基於網際網路、開放平台與標準的新一代全球通用貨幣,如比特幣等。
Accel Partners 等知名創投立刻投資,大家意識到這是金融界的典範大轉移。
Jeremy 希望創造「可編程貨幣」,實現近乎即時結算,成本遠低於傳統電匯。他們不只是要改善舊金融服務,更打算重塑全球金融服務的模式。
然而,Circle 早期比特幣消費產品和交易業務並未突破預期。關鍵轉折點是 Jeremy 意識到問題不在技術,而在加密資產波動。
Circle 攜手 Coinbase 組建 Centre Consortium,推出 USD Coin。每一枚 USDC 都有實體美元儲備支持,幣值穩定等同 1 美元。
企業可使用 USDC 享有加密貨幣優勢(跨境秒轉、全年無休、智能合約),不用承擔比特幣激烈波動風險。
Jeremy 選擇一條極具挑戰的合規大道。Circle 不像其他加密公司游走灰色地帶,而是主動與金融主管機關合作,確保 USDC 達到最高透明度和合規標準。
這使 Circle 在競爭中有時落於下風,因為許多穩定幣發行速度更快,較不重視監管。但 Jeremy 著眼長遠,堅持高標準。
到 2025 年,USDC 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穩定幣,流通量超過 640 億美元。企業用 USDC 匯款,開發者以其打造應用,個人能全球即時匯款。
業界普遍認為 USDC 分銷難度近乎不可能。Tether 倚重亞洲交易所快速滲透,Circle 則需要從零開始建網。
Circle 的解法是與 Coinbase 建立策略合作,把 50% 淨利息收入用來換取 Coinbase 網絡中的分銷資源。
代價高昂?確實如此。成效怎麼樣?極為顯著!
因此,USDC 成為西方市場取代 Tether 的首選穩定幣。
2023 年 3 月 10 日,杜拜——原本是 Jeremy 兒子 13 歲生日的週末。
凌晨兩點,電話突然響起。
矽谷銀行爆雷,Circle 有 33 億美元 USDC 儲備存放該行。
短短數小時內,USDC 與美元脫鉤,最低落至 0.87 美元。業界恐慌,Jeremy 五年苦心的穩定幣面臨歸零壓力。
Jeremy 遠端召集 Google Meet「作戰室」,與美東團隊緊急應變。他兒子的生日派對已拋諸腦後,保全用戶資產成唯一使命。
A 方案:立即將資金轉至其他銀行。
B 方案:仰賴 FDIC 存款保險彌補損失。
C 方案:尋找願意折價收購 SVB 資產的投資人。
全球聚焦下,Jeremy 公開承諾:若 SVB 存款無法追回,Circle 將全額墊付用戶損失。
這場危機挑戰了 Jeremy 所堅持的一切:高度透明、責任意識、困境時刻堅持正道。
Circle 即時公布詳細說明,全面展現事件始末與應對行動。
三天後,聯邦監管單位宣布保障 SVB 存款全額安全。
USDC 恢復掛鈎,危機解除。
Jeremy 向全行業證明:Circle 能在極端衝擊下守住用戶信任。他選擇積極合規路線,在關鍵時刻發揮最大效益。
Circle 發展至今,Jeremy 始終是加密產業最具影響力的合規倡導者。他多次在國會作證,參與全球監管協調,積極推動產業規則建設,儘管許多創業者偏好低度監管。
2024 年,Circle 成為首家合規歐盟加密資產市場(MiCA)規範的主要穩定幣發行商。
延伸閱讀:Circle 贏得歐盟 🏆
策略效果逐漸顯現。
隨後,Jeremy 推動 Circle 上市。
上市歷程並不順遂。2021 年原擬 SPAC 合併未獲美國證券監管機關核准,但 Jeremy 選擇繼續堅持。
2025 年 7 月,Circle 成功登錄紐約證券交易所。
公司營收強健,合規管理,商業模式有巨大擴展性。上市後公司估值超過 46 億美元。Jeremy 圍繞穩定幣的十年耐心終於開花結果。
今天,Circle 以股票代號 CRCL 交易,市值突破 400 億美元。自上市以來,股價累計成長超過 430%,Jeremy 的願景已成為加密產業最具影響力的 IPO 典範。
延伸閱讀:Circle 的非凡旅程 🎢
Jeremy 相信,穩定幣正式進入「iPhone 關鍵時刻」——技術普及前夜。
2025 年 7 月 18 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簽署 GENIUS 法案,徹底印證 Jeremy Allaire 十年來的努力。美國首部全面穩定幣法規落地,Jeremy 一貫的合規策略將 USDC 帶到絕佳的位置。
GENIUS 法案實現了 Jeremy 長期呼籲的三大變革:第一,明確穩定幣非屬證券,合規障礙完全移除;第二,強制以國債等安全資產作全額儲備,確保資金透明;第三,要求穩定幣發行商接受與銀行同級監管。
Jeremy 多年投入建構的基礎設施,如今終於迎來政府全面追趕的時代。程式化貨幣不再只是想像。
這位 1990 年預見網路、2002 年促進影音革命、2013 年引領加密變革的預言者,第三次預言再次革新全球財富流動方式。
在加密產業強調「快速顛覆」的風潮中,他以耐心、堅持和前瞻洞察證明:最具變革性的創新往往來自能看見並堅持時代前沿的人。
三次預言帶來三項重大產業變革。如果他的判斷仍如過往,最重要的改變還在前方。
Circle 創辦人故事至此告一段落,敬請期待下週精彩人物揭曉。
下期見,請持續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