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e 代幣發射平台之間的競爭與挑戰自 7 月初以來,Meme 代幣發射平台之間的競爭已持續一個月有餘。這段時間裏,我們見證了一個平台完成了加密貨幣史上規模最大的眾籌之一,也看到了另一個平台成功搶佔了市場份額。同時,一些新的參與者也加入了這場競爭,雖然短期內沒有引起太大波瀾,但值得我們關注。讓我們從某交易平台的數據圖開始分析。雖然某平台在過去 7 天仍佔據市場份額榜首,但目前它與另一個主要競爭對手的生態系統熱點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方向。## 主要競爭對手:PVE 行情回歸?7 月 24 日,在接受直播專訪後,該平台及其創始人進入了長達近半個月的沉默期。許多人認爲那次直播是一場"公關災難",深刻影響了代幣價格,導致其市值一度跌破 30 億美元。然而,從 7 月 30 日至今,該平台的風評出現了顯著反轉。主要原因是其生態系統內的社區代幣在大盤不穩定期間表現良好。平台官方社交媒體於 7 月 23 日發布的一張圖片中列出了幾個生態系統內的 Meme 代幣,被視爲"官方嚴選"。其中表現最爲亮眼的是某代幣,自 7 月 25 日以來最高上漲了 9 倍,市值突破 1 億美元。其他幾個代幣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漲幅,市值均有顯著提升。這些較新的代幣自 7 月 25 日以來全面漲,只有少數早期已有較大市值的"老幣"未能跟上這波行情。雖然這些"新幣"似乎沒有明顯的利好消息,但它們在平台最低谷時期仍保持着高度的內容輸出和社區活躍度,符合平台對 Meme 代幣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平台官方最近公布了代幣回購數據儀表盤,顯示過去 6 天回購了約 102% 的收入。此外,平台還更新了社交媒體封面圖,再次宣傳了"官方嚴選"的 Meme 代幣。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創始人在 7 月 24 日直播後買入的 Meme 代幣,目前已全部轉爲盈利,且幅度不小。Meme 代幣市場要復蘇,首先需要重建玩家對 Meme 代幣的信心。良好的敘事、內容、社區和持續運營,最終可能讓一個 Meme 代幣脫穎而出。雖然還需繼續觀察這些代幣的表現,但目前來看,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接下來,該平台還有許多可以施展的策略,如空投和直播等。在大型交易所幾乎不再上新 Meme 代幣的情況下,該平台必須探索更多可能性。## 主要競爭對手:短期陷入瓶頸的新幣之家過去 7 天,該平台的市場份額仍超過 50%,繼續保持榜首位置。其主要競爭對手聲量的回暖,主要源於"次新幣"的優秀表現,而非廣受討論的"新幣"。過去一段時間的"熱點盤"主要發生在該平台上,佔據了競爭對手過去的成功之路。然而,該平台上的"大標的"最近陷入回調。多個知名代幣從高點回落,市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盡管相關資產表現不佳,但該平台的回購及對其生態 Meme 代幣的支持並未停止。與其說兩大平台的競爭仍在繼續,不如說雙方都在各自努力。只有 Meme 代幣市場整體信心得到恢復,兩者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其他參與者:老平台,新策略某社交交易應用於 5 月 22 日推出代幣發射臺功能。另一個平台則是某項目的發射臺,於今年 4 月底啓動。前者最近引起關注的是"捐贈敘事"。一個代幣將 100% 的交易手續費收入捐贈給知名公益組織,目前已捐款 35000 美元,並轉讓了約 2.2% 的代幣。該平台上發射的代幣可以將創作者的交易手續費收入直接指定給特定社交媒體帳號,這吸引了一些知名應用的官方回應。然而,這些代幣都如曇花一現,目前基本處於大幅下跌狀態。該平台目前還難以說有明顯的龍頭代幣。另一個平台的動作則更大。他們推出了一個由多家知名機構聯合打造的、可自動將網路文化和病毒式迷因代幣化的 AI 協議。簡而言之,該協議通過 AI 識別某圖片社交平台上的熱門 Meme 並自動發幣,相當於"自動發射熱門 Meme 代幣"。這種模式要想成功運行,還需克服諸多挑戰。首要問題是"技術不等於流動性",鏈上有太多開發者,爆款 Meme 會引發競爭,代幣能否凝聚共識還需考慮平台的流動性。其次是持續發展問題。如果能將社交平台的社區帶到代幣上會更具吸引力。但如果嚴選的 Meme 還需要專業團隊運營,那可能說明社區基礎仍然薄弱,潛在優勢無法發揮。目前,該平台的新功能也尚未產生明顯的龍頭代幣。## 結語Meme 代幣發射平台之間的競爭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過去一年某平台取得的巨大成功,讓衆多參與者都想分一杯羹。但他們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挑戰:如何重新激發市場對 Meme 代幣的興趣和信心?在大型中心化交易所似乎對上線 Meme 代幣興趣減弱的情況下,鏈上能否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流動性,讓 Meme 代幣重新崛起?這場"競爭"更像是所有 Meme 代幣發射平台共同面臨的考驗。畢竟,銘文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盡管銘刻工具日益完善,但銘文的熱潮已經一去不返。希望最終受益的是整個 Meme 代幣市場,以及所有仍然喜愛 Meme 代幣的加密貨幣愛好者們。
Meme代幣生態重構:主流平台競爭激烈 新玩家嶄露頭角
Meme 代幣發射平台之間的競爭與挑戰
自 7 月初以來,Meme 代幣發射平台之間的競爭已持續一個月有餘。這段時間裏,我們見證了一個平台完成了加密貨幣史上規模最大的眾籌之一,也看到了另一個平台成功搶佔了市場份額。同時,一些新的參與者也加入了這場競爭,雖然短期內沒有引起太大波瀾,但值得我們關注。
讓我們從某交易平台的數據圖開始分析。
雖然某平台在過去 7 天仍佔據市場份額榜首,但目前它與另一個主要競爭對手的生態系統熱點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方向。
主要競爭對手:PVE 行情回歸?
7 月 24 日,在接受直播專訪後,該平台及其創始人進入了長達近半個月的沉默期。許多人認爲那次直播是一場"公關災難",深刻影響了代幣價格,導致其市值一度跌破 30 億美元。
然而,從 7 月 30 日至今,該平台的風評出現了顯著反轉。主要原因是其生態系統內的社區代幣在大盤不穩定期間表現良好。
平台官方社交媒體於 7 月 23 日發布的一張圖片中列出了幾個生態系統內的 Meme 代幣,被視爲"官方嚴選"。其中表現最爲亮眼的是某代幣,自 7 月 25 日以來最高上漲了 9 倍,市值突破 1 億美元。其他幾個代幣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漲幅,市值均有顯著提升。
這些較新的代幣自 7 月 25 日以來全面漲,只有少數早期已有較大市值的"老幣"未能跟上這波行情。
雖然這些"新幣"似乎沒有明顯的利好消息,但它們在平台最低谷時期仍保持着高度的內容輸出和社區活躍度,符合平台對 Meme 代幣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期望。
平台官方最近公布了代幣回購數據儀表盤,顯示過去 6 天回購了約 102% 的收入。此外,平台還更新了社交媒體封面圖,再次宣傳了"官方嚴選"的 Meme 代幣。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創始人在 7 月 24 日直播後買入的 Meme 代幣,目前已全部轉爲盈利,且幅度不小。
Meme 代幣市場要復蘇,首先需要重建玩家對 Meme 代幣的信心。良好的敘事、內容、社區和持續運營,最終可能讓一個 Meme 代幣脫穎而出。雖然還需繼續觀察這些代幣的表現,但目前來看,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接下來,該平台還有許多可以施展的策略,如空投和直播等。在大型交易所幾乎不再上新 Meme 代幣的情況下,該平台必須探索更多可能性。
主要競爭對手:短期陷入瓶頸的新幣之家
過去 7 天,該平台的市場份額仍超過 50%,繼續保持榜首位置。其主要競爭對手聲量的回暖,主要源於"次新幣"的優秀表現,而非廣受討論的"新幣"。
過去一段時間的"熱點盤"主要發生在該平台上,佔據了競爭對手過去的成功之路。
然而,該平台上的"大標的"最近陷入回調。多個知名代幣從高點回落,市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盡管相關資產表現不佳,但該平台的回購及對其生態 Meme 代幣的支持並未停止。與其說兩大平台的競爭仍在繼續,不如說雙方都在各自努力。只有 Meme 代幣市場整體信心得到恢復,兩者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其他參與者:老平台,新策略
某社交交易應用於 5 月 22 日推出代幣發射臺功能。另一個平台則是某項目的發射臺,於今年 4 月底啓動。
前者最近引起關注的是"捐贈敘事"。一個代幣將 100% 的交易手續費收入捐贈給知名公益組織,目前已捐款 35000 美元,並轉讓了約 2.2% 的代幣。
該平台上發射的代幣可以將創作者的交易手續費收入直接指定給特定社交媒體帳號,這吸引了一些知名應用的官方回應。
然而,這些代幣都如曇花一現,目前基本處於大幅下跌狀態。該平台目前還難以說有明顯的龍頭代幣。
另一個平台的動作則更大。他們推出了一個由多家知名機構聯合打造的、可自動將網路文化和病毒式迷因代幣化的 AI 協議。
簡而言之,該協議通過 AI 識別某圖片社交平台上的熱門 Meme 並自動發幣,相當於"自動發射熱門 Meme 代幣"。
這種模式要想成功運行,還需克服諸多挑戰。首要問題是"技術不等於流動性",鏈上有太多開發者,爆款 Meme 會引發競爭,代幣能否凝聚共識還需考慮平台的流動性。
其次是持續發展問題。如果能將社交平台的社區帶到代幣上會更具吸引力。但如果嚴選的 Meme 還需要專業團隊運營,那可能說明社區基礎仍然薄弱,潛在優勢無法發揮。
目前,該平台的新功能也尚未產生明顯的龍頭代幣。
結語
Meme 代幣發射平台之間的競爭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過去一年某平台取得的巨大成功,讓衆多參與者都想分一杯羹。但他們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挑戰:如何重新激發市場對 Meme 代幣的興趣和信心?
在大型中心化交易所似乎對上線 Meme 代幣興趣減弱的情況下,鏈上能否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流動性,讓 Meme 代幣重新崛起?
這場"競爭"更像是所有 Meme 代幣發射平台共同面臨的考驗。畢竟,銘文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盡管銘刻工具日益完善,但銘文的熱潮已經一去不返。
希望最終受益的是整個 Meme 代幣市場,以及所有仍然喜愛 Meme 代幣的加密貨幣愛好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