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幣生態是個特別讓人糾結的生態,一方面一旦出來點新東西確實能炒,另一方面很多東西又經不起技術的推敲與時間的考驗。**撰文:Lao Bai**本來這一帖應該說衍生品,NFT 與NFTFI 方面的趨勢,不過鑑於BTC 生態最近這麼火,最近也看了幾個BTC 生態的一級市場項目,就先單說下BTC 當前充滿糾結與爭論的技術棧和趨勢。## 一. 歷史要了解BRC20,Ordinal 這些東西,你得對他們的技術歷史背景有個大概的了解,我這裡用最白話的方式簡介下。最早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本意是點對點現金系統,後來在論壇上他自己表示以後比特幣牛逼了發展壯大了,就可以在上面承載更多的東西,比如託管交易、保稅合同、第三方仲裁之類的。但後來大家發現BTC 這玩意性能太差了,價格波動又大,點對點現金是做不了,於是慢慢走向了今天「電子黃金」這個路線,中本聰的初衷和設想也埋下了後來擴容之爭與BCH,BSV 分叉的事件。比特幣裡面有個OP\_Return 的腳本操作碼,裡面能塞80 字節亂七八糟的東西,於是就有人12 年想出來染色幣Colored Coin,用Op\_Return 去mark 一些東西,讓比特幣可以從同質化變成非同質化,但後來因為BTC 性能問題實在是做不起來。再後來13 年有了MasterCoin(後來的OmniLayer,基於BTC 的USDT 就發行在這裡),14 年的CounterParty,也都是用這個Op\_Return 搞事情。結局可想而知,都是廢(現在USDT 都沒人用BTC 的了),14 年染色幣共同作者之一,向MasterCoin 提BTC 升級建議被無視的V 神一怒之下自己搞了ETH。再後來因為擴容的問題產生了無數紛爭,最出名的毫無疑問是BCH 和BSV,都是走大區塊路線,BCH 是要慢慢變大,從1M 變8M,再32M 之類,BSV 更極端,直接上來就幾百M 甚至一個G。BTC 這邊則是不慍不火,用了Segwit 隔離見證的技術,把簽名驗證和交易分開了,原本1M 的總數據現在變成1M 的交易數據+3M 的見證數據,變相「小小擴容」了下。注意,隔離見證很重要!因為後面Ordinal,BRC20 這些東西都源於此。## 二. 問題與現狀除了直接的區塊擴容,BTC 自身技術棧也有很多方式,只不過遠不如ETH 那麼火,畢竟支持智能合約與不支持在技術複雜度和可行性不再一個緯度上,但有個問題確實存在,那就是等百年之後沒區塊獎勵了(10 幾年後就很少了),BTC 的安全性咋辦,難不成轉POS 增發?如何刺激出足夠的鏈上TX 是個問題。目前的探索方向整體說來是這麼幾個:1. 純側鏈- Liquid Network,這個是BlockSteam 搞的聯盟鏈,也就是BTC 10 倍左右的性能,主要針對機構的大額比特幣轉賬和交易結算之類。2. 狀態通道- 閃電網絡,不用解釋吧,圈內人都知道,也算是BTC 目前最出圈的一個技術棧了,針對快速支付的小額甚至微支付設計,沃爾瑪,麥當勞之類的有支持,但是幾年下來數據確實一般,裡面就鎖了5000 來個BTC,通道70000 個左右。3. 變相側鏈- RSK 和Stacks,RSK 是EVM 兼容,用了與比特幣聯合挖礦的機制出塊,Stacks 是非EVM 兼容,自己搞了套Clarity 語言,用了一個POX 傳輸證明出塊。兩者都沒有真的繼承BTC 的安全性或是哈希算力,只是看上去有那麼點像而已,跟ETH L2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4. 客戶端驗證- RGB 和Taro,算是個相對較新的範式,把鏈下的資產發行和鏈上的UTXO 綁定,但交易驗證和數據存儲在客戶端,你驗證的時候只需要用客戶端軟件驗證跟你這個鏈下資產相關的UTXO 就行,不需要像傳統區塊鏈那樣全網檢查一遍達成共識。新是新,但發展也比較慢,反倒是被Ordinal 搶了先機。5. Ordinal(包括NFT,BRC20 等) - 這個其實就是在Segwit 那3M 的見證數據裡面塞東西,之前OP\_Return 只能塞80 字節,現在有了Segwit 咱們可以放3M 了。本來Segwit 為單筆交易在見證數據塞的數據量做了限制,結果21 年底的Taproot 升級放寬了要求,徹底移除限制,於是你就看到了3M 小圖片的BTC NFT,BRC20 之類。## 三. 爭論與未來Ordinal 引發的爭論很大,不僅是ETH 和BTC 擁護者在爭,BTC 內部也在爭。一方面,Ordinal 確實刺激了鏈上TX,一度把手續費收入佔比從2% 提升到了74%,比特幣又貴又堵,礦工不要太開心。另一方面,很多比特幣擁護者覺得比特幣網絡裡面填滿了小圖片或是沒用的「銘文垃圾」,這不是BTC 該有的樣子。所以爭論的焦點其實很簡單- 這3M 數據空間應該怎麼用?在裡面塞什麼是最有意義的?方式目前和未來有如下幾種,但是從技術上來看,都有其邏輯上的硬傷(炒作意義另當別論)1. NFT - BTC NFT 主打的就是一個純鏈上,ETH 上很多NFT 鏈上只是存一個指向Arweave 或者IPFS 的鏈接。但你細想,那張小圖片在不在ETH 或者BTC 鏈上真的那麼重要么?至少ETH 炒了這兩年NFT,沒人真的在乎這事兒。小圖片放在這3M 隔離見證空間裡,真的就比放在AR 或者IPFS 上值錢?有點牽強。2. BRC20/ORC20/SRC20/BRCXXX - BRC20 限制很多,各種不方便,於是大家又弄出來ORC20,功能更強更靈活,後面還有BRCXXX 在等著……但是越往後功能越強的XRC 其實就越像ERC,那你說你折騰啥呢,反正不支持智能合約,BTC 再怎麼折騰,功能性上都不可能比ETH 和其他智能合約型公鏈更好用。3. DA - 這個是Celestia Rollkit 在搞,DA 層技術上是可以扔到那3M 裡面,問題在於,無論是速度還是容量,你這DA 都不佔優勢啊。 ETH 馬上坎昆升級,到時候每12 秒一個塊,掛1M 數據(等過兩年Danksharding 完全版可以掛16M),一分鐘5M,10 分鐘50M。 BTC 是10 分鐘一個塊3M,而且還得和BRC 這些競爭空間,又小又貴。總之就是你發現無論你往裡面塞什麼,ETH 那邊都能更好的做到,就像前面說的,有沒有智能合約差了一個緯度,這3M 空間無論怎麼折騰,天花板都是ETH。你硬說BTC 比ETH 更OG 或者更安全吧,也不是不行,問題就是你真的需要把安全級別從ETH 提升到BTC 麼?更何況ETH 轉POS 之後和BTC 誰更安全也是兩說……最後說下目前看到的幾個BTC 的新應用,一二級市場都有1. 時間戳服務器- 這個是Cosmos 生態的Babylon 在做,拿BTC 來做時間戳服務器,幫助POS 鏈去防止長程攻擊,算是「借用」比特幣的安全性來服務一些POS 鏈,但這個只是加強, 不是完全取代這些POS 自己的驗證和共識機制。2. DA - 上面說過了,不再贅述。3. EVM 兼容/ 等價- 其實RSK 也是個EVM 兼容,只是沒怎麼做起來,聯合挖礦的機制現在看也「不甚先進」,目前一級市場看到一些新項目在探索這個方向,有用類似ETH 方式質押BTC 成為節點做EVM 等價的,還有Fork OP 然後通過某種形式的BVM 去實現「基於BTC 的Optimisic Rollup」的。4. Zk+BTC - 這個是ZeroSync 在做,偏Public Good 風格。通過ZK-STARK 為比特幣網絡生成ZK 證明,即時驗證區塊鏈的最新狀態,就不用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去同步所有BTC 所有歷史了,目前可以做到區塊頭和交易數據的證明,簽名信息的證明還在開發中。總之BTC 生態是個特別讓人糾結的生態,一方面一旦出來點新東西確實能炒,畢竟是區塊鏈鼻祖,另一方面很多東西又經不起技術的推敲與時間的考驗。有點像最早的福特汽車,後面人家都渦輪增壓甚至混動,純電技術了,你這邊最多也就擴個缸增大點排量,實在是追不上。但是幾十年後BTC 的安全問題與算力也是實打實的Concern,確實需要趕緊找到一個方向,把這3M 的見證空間利用起來,去刺激鏈上TX 的生成。最理想的是某些BTC 原生的,其他生態沒有的,或者說最適合BTC 來做的,但邏輯上又確實發現不管什麼方向似乎ETH 都可以做到,且做的更好,糾結……
比特幣充滿糾結的技術棧:歷史、現狀與未來
撰文:Lao Bai
本來這一帖應該說衍生品,NFT 與NFTFI 方面的趨勢,不過鑑於BTC 生態最近這麼火,最近也看了幾個BTC 生態的一級市場項目,就先單說下BTC 當前充滿糾結與爭論的技術棧和趨勢。
一. 歷史
要了解BRC20,Ordinal 這些東西,你得對他們的技術歷史背景有個大概的了解,我這裡用最白話的方式簡介下。
最早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本意是點對點現金系統,後來在論壇上他自己表示以後比特幣牛逼了發展壯大了,就可以在上面承載更多的東西,比如託管交易、保稅合同、第三方仲裁之類的。
但後來大家發現BTC 這玩意性能太差了,價格波動又大,點對點現金是做不了,於是慢慢走向了今天「電子黃金」這個路線,中本聰的初衷和設想也埋下了後來擴容之爭與BCH,BSV 分叉的事件。
比特幣裡面有個OP_Return 的腳本操作碼,裡面能塞80 字節亂七八糟的東西,於是就有人12 年想出來染色幣Colored Coin,用Op_Return 去mark 一些東西,讓比特幣可以從同質化變成非同質化,但後來因為BTC 性能問題實在是做不起來。
再後來13 年有了MasterCoin(後來的OmniLayer,基於BTC 的USDT 就發行在這裡),14 年的CounterParty,也都是用這個Op_Return 搞事情。
結局可想而知,都是廢(現在USDT 都沒人用BTC 的了),14 年染色幣共同作者之一,向MasterCoin 提BTC 升級建議被無視的V 神一怒之下自己搞了ETH。
再後來因為擴容的問題產生了無數紛爭,最出名的毫無疑問是BCH 和BSV,都是走大區塊路線,BCH 是要慢慢變大,從1M 變8M,再32M 之類,BSV 更極端,直接上來就幾百M 甚至一個G。
BTC 這邊則是不慍不火,用了Segwit 隔離見證的技術,把簽名驗證和交易分開了,原本1M 的總數據現在變成1M 的交易數據+3M 的見證數據,變相「小小擴容」了下。注意,隔離見證很重要!因為後面Ordinal,BRC20 這些東西都源於此。
二. 問題與現狀
除了直接的區塊擴容,BTC 自身技術棧也有很多方式,只不過遠不如ETH 那麼火,畢竟支持智能合約與不支持在技術複雜度和可行性不再一個緯度上,但有個問題確實存在,那就是等百年之後沒區塊獎勵了(10 幾年後就很少了),BTC 的安全性咋辦,難不成轉POS 增發?如何刺激出足夠的鏈上TX 是個問題。
目前的探索方向整體說來是這麼幾個:
純側鏈- Liquid Network,這個是BlockSteam 搞的聯盟鏈,也就是BTC 10 倍左右的性能,主要針對機構的大額比特幣轉賬和交易結算之類。
狀態通道- 閃電網絡,不用解釋吧,圈內人都知道,也算是BTC 目前最出圈的一個技術棧了,針對快速支付的小額甚至微支付設計,沃爾瑪,麥當勞之類的有支持,但是幾年下來數據確實一般,裡面就鎖了5000 來個BTC,通道70000 個左右。
變相側鏈- RSK 和Stacks,RSK 是EVM 兼容,用了與比特幣聯合挖礦的機制出塊,Stacks 是非EVM 兼容,自己搞了套Clarity 語言,用了一個POX 傳輸證明出塊。兩者都沒有真的繼承BTC 的安全性或是哈希算力,只是看上去有那麼點像而已,跟ETH L2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客戶端驗證- RGB 和Taro,算是個相對較新的範式,把鏈下的資產發行和鏈上的UTXO 綁定,但交易驗證和數據存儲在客戶端,你驗證的時候只需要用客戶端軟件驗證跟你這個鏈下資產相關的UTXO 就行,不需要像傳統區塊鏈那樣全網檢查一遍達成共識。新是新,但發展也比較慢,反倒是被Ordinal 搶了先機。
Ordinal(包括NFT,BRC20 等) - 這個其實就是在Segwit 那3M 的見證數據裡面塞東西,之前OP_Return 只能塞80 字節,現在有了Segwit 咱們可以放3M 了。本來Segwit 為單筆交易在見證數據塞的數據量做了限制,結果21 年底的Taproot 升級放寬了要求,徹底移除限制,於是你就看到了3M 小圖片的BTC NFT,BRC20 之類。
三. 爭論與未來
Ordinal 引發的爭論很大,不僅是ETH 和BTC 擁護者在爭,BTC 內部也在爭。一方面,Ordinal 確實刺激了鏈上TX,一度把手續費收入佔比從2% 提升到了74%,比特幣又貴又堵,礦工不要太開心。另一方面,很多比特幣擁護者覺得比特幣網絡裡面填滿了小圖片或是沒用的「銘文垃圾」,這不是BTC 該有的樣子。
所以爭論的焦點其實很簡單- 這3M 數據空間應該怎麼用?在裡面塞什麼是最有意義的?
方式目前和未來有如下幾種,但是從技術上來看,都有其邏輯上的硬傷(炒作意義另當別論)
NFT - BTC NFT 主打的就是一個純鏈上,ETH 上很多NFT 鏈上只是存一個指向Arweave 或者IPFS 的鏈接。但你細想,那張小圖片在不在ETH 或者BTC 鏈上真的那麼重要么?至少ETH 炒了這兩年NFT,沒人真的在乎這事兒。小圖片放在這3M 隔離見證空間裡,真的就比放在AR 或者IPFS 上值錢?有點牽強。
BRC20/ORC20/SRC20/BRCXXX - BRC20 限制很多,各種不方便,於是大家又弄出來ORC20,功能更強更靈活,後面還有BRCXXX 在等著……但是越往後功能越強的XRC 其實就越像ERC,那你說你折騰啥呢,反正不支持智能合約,BTC 再怎麼折騰,功能性上都不可能比ETH 和其他智能合約型公鏈更好用。
DA - 這個是Celestia Rollkit 在搞,DA 層技術上是可以扔到那3M 裡面,問題在於,無論是速度還是容量,你這DA 都不佔優勢啊。 ETH 馬上坎昆升級,到時候每12 秒一個塊,掛1M 數據(等過兩年Danksharding 完全版可以掛16M),一分鐘5M,10 分鐘50M。 BTC 是10 分鐘一個塊3M,而且還得和BRC 這些競爭空間,又小又貴。
總之就是你發現無論你往裡面塞什麼,ETH 那邊都能更好的做到,就像前面說的,有沒有智能合約差了一個緯度,這3M 空間無論怎麼折騰,天花板都是ETH。你硬說BTC 比ETH 更OG 或者更安全吧,也不是不行,問題就是你真的需要把安全級別從ETH 提升到BTC 麼?更何況ETH 轉POS 之後和BTC 誰更安全也是兩說……
最後說下目前看到的幾個BTC 的新應用,一二級市場都有
時間戳服務器- 這個是Cosmos 生態的Babylon 在做,拿BTC 來做時間戳服務器,幫助POS 鏈去防止長程攻擊,算是「借用」比特幣的安全性來服務一些POS 鏈,但這個只是加強, 不是完全取代這些POS 自己的驗證和共識機制。
DA - 上面說過了,不再贅述。
EVM 兼容/ 等價- 其實RSK 也是個EVM 兼容,只是沒怎麼做起來,聯合挖礦的機制現在看也「不甚先進」,目前一級市場看到一些新項目在探索這個方向,有用類似ETH 方式質押BTC 成為節點做EVM 等價的,還有Fork OP 然後通過某種形式的BVM 去實現「基於BTC 的Optimisic Rollup」的。
Zk+BTC - 這個是ZeroSync 在做,偏Public Good 風格。通過ZK-STARK 為比特幣網絡生成ZK 證明,即時驗證區塊鏈的最新狀態,就不用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去同步所有BTC 所有歷史了,目前可以做到區塊頭和交易數據的證明,簽名信息的證明還在開發中。
總之BTC 生態是個特別讓人糾結的生態,一方面一旦出來點新東西確實能炒,畢竟是區塊鏈鼻祖,另一方面很多東西又經不起技術的推敲與時間的考驗。有點像最早的福特汽車,後面人家都渦輪增壓甚至混動,純電技術了,你這邊最多也就擴個缸增大點排量,實在是追不上。
但是幾十年後BTC 的安全問題與算力也是實打實的Concern,確實需要趕緊找到一個方向,把這3M 的見證空間利用起來,去刺激鏈上TX 的生成。最理想的是某些BTC 原生的,其他生態沒有的,或者說最適合BTC 來做的,但邏輯上又確實發現不管什麼方向似乎ETH 都可以做到,且做的更好,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