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货币行业的法律风险:近年典型案例剖析加密货币行业一直充满法律风险,既需防范链上安全威胁,更要警惕现实世界的法律风险。尤其对年轻群体而言,发币、场外交易、操纵流动性池等行为背后的刑事风险边界认知往往模糊。本文将梳理近年国内典型涉币司法案例,剖析关键法律风险点,以提升行业从业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罪名一:非法经营罪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四川乐山中院审理了一起利用USDT非法买卖外汇案。2020至2021年间,万某园等人通过"人民币-USDT-美元"方式非法交易外汇,涉案金额超2.34亿元。法院认定其构成非法经营罪,主犯万某园被判处13年6个月有期徒刑,并处114万元罚金。另有两起类似案件:1. 2022年12月,大埔县法院对一起现金买卖虚拟货币案作出宣判,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主犯陈某8个月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罚金。2. 三名"95后"以虚拟货币交易为媒介从事买卖外汇"生意",短短数月完成650余次交易,兑换外汇近3000万元。最终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1年6个月至5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为外汇处理和交易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法律风险。国内外汇管制条例对个人每年换汇额度有严格限制,通过加密货币规避管制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罪名二:洗钱罪2024年7月,江苏溧阳市法院对一起虚拟货币洗钱案作出判决。一名化名小吴的待业男子因参与虚拟货币洗钱活动被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缓刑1年,并处2000元罚金。小吴通过社交软件接触"洗钱公司",在交易平台购买U币,然后通过APP转移和出售,从中赚取差价。其银行账户总流水13笔,共计2.5万余元,个人非法获利5000余元。洗钱是加密货币行业的高频罪名之一。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无论规模大小、涉案人员背景,都存在一定的洗钱风险。尤其是个人通过自己的银行卡帮助境内外非法公司进行资金转移,极易构成相关罪名。## 罪名三:诈骗罪一名00后大学生杨启超在某公链上发行"土狗币"BFF,因撤回流动性导致他人损失5万USDT,被河南南阳高新区法院一审认定诈骗罪,判处4年6个月有期徒刑,并处3万元罚金。2024年5月20日,该案在南阳市中级法院二审开庭。杨启超的辩护律师为其做无罪辩护,认为被告人和报案人都是资深玩家,对炒作虚拟币风险有明确认知。此外,平台允许随时添加或撤回流动性,被告人行为不违反平台规则。该案提醒用户,即使是发行代币并撤回流动性的行为,在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且能锁定具体发币人的情况下,也可能构成诈骗罪。必须遵守国内法律法规,不要参与非法发币活动。## 罪名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2024年11月,云南省检察院公布一起虚拟货币传销案。10名被告人以"区块链""虚拟货币"为噱头,设置5个资金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诱骗群众加入并完成任务获得收益,形成5个返利层级。涉案金额高达2.1亿余元。法院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10名被告人2年至6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罚金。同年9月,湖北钟祥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类似案件中,三名主犯以投资虚拟币为名组建传销组织,发展会员1万余人,最高层级达17层,涉案金额5700余万元。三人均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5年,并处35万元罚金。加密货币常被用作传销的包装手段,这也是许多人"谈币色变"的原因之一。上述两起案件中,传销层级和涉案金额都远超法律限制,因此被列为典型大案。## 罪名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021年3月,河南鹿邑县检察院审理了一起利用比特币"跑分"的案件。7名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进行"跑分",涉案金额超900万元。虽然个人获利最多仅8500元,最少500元,但7人均被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最高4年有期徒刑,并处最高1万元罚金。2022年3月,杭州西湖区检察院审理了一起为虚拟币"杀猪盘"洗钱的案件。一对夫妻用自己的虚拟币账户为上游犯罪洗钱1500余万元,最终分别被判处3年10个月和3年有期徒刑(后者缓刑3年),并处罚金。2023年8月,福州马尾区检察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陈某仅获利147.1元,却因协助他人洗钱近10万元而被判处9个月有期徒刑,缓刑1年,并处5000元罚金。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从事"跑分"类佣金活动还是协助他人洗钱,即使个人获利很少,也可能面临严厉处罚,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罪名六: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2023年10月,广州海珠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木马病毒盗取虚拟货币的案件。五名被告人搭建虚假跑分网站,在链接中植入木马,诱骗受害者点击后远程操控电脑盗取虚拟货币。五人共盗得3000枚USDT,价值1.8万元。最终五人因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被判处6个月到2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3000元至12000元不等罚金。2024年6月,上海徐汇区检察院审理了一起网安企业员工窃取他人虚拟币案。三名被告人利用网站漏洞获取权限,通过内网渗透等方式控制服务器,并构建虚假指令转移受害人虚拟币。三人共获利250余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法院已将加密货币认定为个人资产。因此,通过非法手段盗取加密货币不仅可能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还可能被认定为盗窃罪或抢劫罪。例如,北京多家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均认定,虽然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地位,但作为虚拟财产应受法律保护,可以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加密货币行业六大法律风险: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加密货币行业的法律风险:近年典型案例剖析
加密货币行业一直充满法律风险,既需防范链上安全威胁,更要警惕现实世界的法律风险。尤其对年轻群体而言,发币、场外交易、操纵流动性池等行为背后的刑事风险边界认知往往模糊。
本文将梳理近年国内典型涉币司法案例,剖析关键法律风险点,以提升行业从业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罪名一:非法经营罪
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四川乐山中院审理了一起利用USDT非法买卖外汇案。2020至2021年间,万某园等人通过"人民币-USDT-美元"方式非法交易外汇,涉案金额超2.34亿元。法院认定其构成非法经营罪,主犯万某园被判处13年6个月有期徒刑,并处114万元罚金。
另有两起类似案件:
2022年12月,大埔县法院对一起现金买卖虚拟货币案作出宣判,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主犯陈某8个月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罚金。
三名"95后"以虚拟货币交易为媒介从事买卖外汇"生意",短短数月完成650余次交易,兑换外汇近3000万元。最终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1年6个月至5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为外汇处理和交易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法律风险。国内外汇管制条例对个人每年换汇额度有严格限制,通过加密货币规避管制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罪名二:洗钱罪
2024年7月,江苏溧阳市法院对一起虚拟货币洗钱案作出判决。一名化名小吴的待业男子因参与虚拟货币洗钱活动被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缓刑1年,并处2000元罚金。
小吴通过社交软件接触"洗钱公司",在交易平台购买U币,然后通过APP转移和出售,从中赚取差价。其银行账户总流水13笔,共计2.5万余元,个人非法获利5000余元。
洗钱是加密货币行业的高频罪名之一。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无论规模大小、涉案人员背景,都存在一定的洗钱风险。尤其是个人通过自己的银行卡帮助境内外非法公司进行资金转移,极易构成相关罪名。
罪名三:诈骗罪
一名00后大学生杨启超在某公链上发行"土狗币"BFF,因撤回流动性导致他人损失5万USDT,被河南南阳高新区法院一审认定诈骗罪,判处4年6个月有期徒刑,并处3万元罚金。
2024年5月20日,该案在南阳市中级法院二审开庭。杨启超的辩护律师为其做无罪辩护,认为被告人和报案人都是资深玩家,对炒作虚拟币风险有明确认知。此外,平台允许随时添加或撤回流动性,被告人行为不违反平台规则。
该案提醒用户,即使是发行代币并撤回流动性的行为,在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且能锁定具体发币人的情况下,也可能构成诈骗罪。必须遵守国内法律法规,不要参与非法发币活动。
罪名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2024年11月,云南省检察院公布一起虚拟货币传销案。10名被告人以"区块链""虚拟货币"为噱头,设置5个资金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诱骗群众加入并完成任务获得收益,形成5个返利层级。涉案金额高达2.1亿余元。
法院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10名被告人2年至6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罚金。
同年9月,湖北钟祥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类似案件中,三名主犯以投资虚拟币为名组建传销组织,发展会员1万余人,最高层级达17层,涉案金额5700余万元。三人均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5年,并处35万元罚金。
加密货币常被用作传销的包装手段,这也是许多人"谈币色变"的原因之一。上述两起案件中,传销层级和涉案金额都远超法律限制,因此被列为典型大案。
罪名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2021年3月,河南鹿邑县检察院审理了一起利用比特币"跑分"的案件。7名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进行"跑分",涉案金额超900万元。虽然个人获利最多仅8500元,最少500元,但7人均被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最高4年有期徒刑,并处最高1万元罚金。
2022年3月,杭州西湖区检察院审理了一起为虚拟币"杀猪盘"洗钱的案件。一对夫妻用自己的虚拟币账户为上游犯罪洗钱1500余万元,最终分别被判处3年10个月和3年有期徒刑(后者缓刑3年),并处罚金。
2023年8月,福州马尾区检察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陈某仅获利147.1元,却因协助他人洗钱近10万元而被判处9个月有期徒刑,缓刑1年,并处5000元罚金。
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从事"跑分"类佣金活动还是协助他人洗钱,即使个人获利很少,也可能面临严厉处罚,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罪名六: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
2023年10月,广州海珠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木马病毒盗取虚拟货币的案件。五名被告人搭建虚假跑分网站,在链接中植入木马,诱骗受害者点击后远程操控电脑盗取虚拟货币。五人共盗得3000枚USDT,价值1.8万元。最终五人因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被判处6个月到2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3000元至12000元不等罚金。
2024年6月,上海徐汇区检察院审理了一起网安企业员工窃取他人虚拟币案。三名被告人利用网站漏洞获取权限,通过内网渗透等方式控制服务器,并构建虚假指令转移受害人虚拟币。三人共获利250余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法院已将加密货币认定为个人资产。因此,通过非法手段盗取加密货币不仅可能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还可能被认定为盗窃罪或抢劫罪。
例如,北京多家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均认定,虽然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地位,但作为虚拟财产应受法律保护,可以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