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监管升级,香港市场热度攀升稳定币的热潮持续升温。随着美国稳定币法案的通过,香港也迎来了稳定币发行的关键时刻。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将正式生效。尽管在加密领域影响有限,但这一消息在股票市场引发了巨大反响。自稳定币条例草案通过以来,香港股市对稳定币的热情空前高涨。相关板块股价飙升,不乏翻倍甚至10倍涨幅的个股。然而,面对市场的狂热,监管机构开始表示担忧。香港金管局总裁近日发文《行稳致远的稳定币》,试图为过热的市场降温。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核心内容包括牌照制、100%全额储备、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等要求,与其他地区的立法大同小异。然而,市场反应却呈现两极分化。加密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香港难以撼动美元稳定币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传统金融市场反应热烈,各大企业纷纷布局,引发了对稳定币前景的广泛讨论。然而,就在条例即将生效之际,监管态度趋于谨慎。金管局表示,初期仅会批出少数牌照,并强调当前市场存在过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趋势。同时,金管局计划加强反洗钱监管,以降低稳定币被滥用的风险。股市的狂热反应引发了监管机构的警惕。多家上市公司因稳定币相关消息而股价暴涨。有报道称,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涵盖央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然而,金管局指出,多数申请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或相关技术能力。为了控制申请热度,金管局可能采取类似邀请制的初筛机制。只有经过预先沟通并获得基本认可的申请人,才能获得正式申请表格。市场普遍认为,参与过稳定币沙盒试点的机构可能更具优势。金管局在评估申请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技术实现能力、应用场景需求和风控能力。大型企业由于具备完整的跨境金融业务基础和风控体系,在申请中可能更有优势。尽管监管呼吁降温,但市场热情短期内难以消退。美国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对香港存在一定影响,加之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讨论持续升温,都为市场提供了持续的热点。对于参与者而言,稳定币市场蕴含巨大商机。零售主体可通过稳定币降低交易成本,支付主体可借此深入数字资产市场。即便仅为获取资本市场青睐,部分企业也有动力参与其中。多家集团已宣布大额配股融资计划,以把握这一机遇。然而,投资者需谨慎对待这一热潮。尽管短期内稳定币相关炒作可能持续,但牌照的实际价值和业务可行性仍有待验证。考虑到高额的准入门槛和持续合规成本,贸然申请可能得不偿失。正如监管机构所言,能够真正行稳致远的参与者终究是少数,而多数追随热点的企业可能难逃泡沫破灭的命运。
香港稳定币条例即将生效 监管谨慎应对市场热潮
稳定币监管升级,香港市场热度攀升
稳定币的热潮持续升温。随着美国稳定币法案的通过,香港也迎来了稳定币发行的关键时刻。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将正式生效。尽管在加密领域影响有限,但这一消息在股票市场引发了巨大反响。
自稳定币条例草案通过以来,香港股市对稳定币的热情空前高涨。相关板块股价飙升,不乏翻倍甚至10倍涨幅的个股。然而,面对市场的狂热,监管机构开始表示担忧。香港金管局总裁近日发文《行稳致远的稳定币》,试图为过热的市场降温。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核心内容包括牌照制、100%全额储备、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等要求,与其他地区的立法大同小异。然而,市场反应却呈现两极分化。加密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香港难以撼动美元稳定币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传统金融市场反应热烈,各大企业纷纷布局,引发了对稳定币前景的广泛讨论。
然而,就在条例即将生效之际,监管态度趋于谨慎。金管局表示,初期仅会批出少数牌照,并强调当前市场存在过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趋势。同时,金管局计划加强反洗钱监管,以降低稳定币被滥用的风险。
股市的狂热反应引发了监管机构的警惕。多家上市公司因稳定币相关消息而股价暴涨。有报道称,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涵盖央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然而,金管局指出,多数申请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或相关技术能力。
为了控制申请热度,金管局可能采取类似邀请制的初筛机制。只有经过预先沟通并获得基本认可的申请人,才能获得正式申请表格。市场普遍认为,参与过稳定币沙盒试点的机构可能更具优势。
金管局在评估申请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技术实现能力、应用场景需求和风控能力。大型企业由于具备完整的跨境金融业务基础和风控体系,在申请中可能更有优势。
尽管监管呼吁降温,但市场热情短期内难以消退。美国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对香港存在一定影响,加之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讨论持续升温,都为市场提供了持续的热点。
对于参与者而言,稳定币市场蕴含巨大商机。零售主体可通过稳定币降低交易成本,支付主体可借此深入数字资产市场。即便仅为获取资本市场青睐,部分企业也有动力参与其中。多家集团已宣布大额配股融资计划,以把握这一机遇。
然而,投资者需谨慎对待这一热潮。尽管短期内稳定币相关炒作可能持续,但牌照的实际价值和业务可行性仍有待验证。考虑到高额的准入门槛和持续合规成本,贸然申请可能得不偿失。正如监管机构所言,能够真正行稳致远的参与者终究是少数,而多数追随热点的企业可能难逃泡沫破灭的命运。